诸葛亮亲自督雍凉,带着丞相府班底坐镇冀县之后,成都最高决策机构也就从丞相府变成了尚书台。
前雍州刺史费祎任尚书令,与丞相府长史蒋琬共录尚书事。二人在诸葛亮离开成都的这两年时间,全方面负责蜀汉大后方的一切事务。
马谡来到尚书台,很快就找到了蒋琬和费祎两個人。不过让马谡有些惊异的是,尚书台里有好几个本土派人士,谯周更是名列其中!
谯周怎么在这里?本土派不是已经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吗?怎么现在这么多人能混进尚书台了?
显然这个情况让马谡有些狐疑,蜀中两年没回来成都都有些生疏了。
不过此刻费祎也看到马谡来了,连忙起身迎接,
“幼常啊,好久不见啊,你快有两年没回成都了吧?”费祎走上前,拉住马谡的手笑呵呵的说道,
“你这家伙为了北伐事业,真是连家小都不顾了。去年陛下听闻你家那个小子在家无人照顾,还把他召入宫中跟皇子一起学习了呢。”
“大丈夫当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家国不兴,又岂能顾及儿女情长呢。”马谡摇了摇头,不留痕迹的将这个话题遮掩了过去。
费祎眼力非常好,显然看出来马谡有事要询问,于是开口道,
“以你车骑将军的性格,这一次来尚书台估计有什么要事吧?尽管说,要是可以帮忙,我费祎绝不会拒绝。”
“咳咳……没什么大事,就是询问一下,下一次北伐的粮秣,是否筹备齐全了?”马谡沉吟了一下,轻声开口询问道。
“这个是没有问题的,粮秣绝对够用。”费祎立刻回答道,对此非常自信,
“这两年蜀中风调雨顺,年年大丰收。加上本土派的配合与合作,粮秣筹备非常顺利。”
“在明年秋收之时,蜀地最起码可以筹备出十余万人半年之粮。即便战事旷日持久,蜀地粮秣最起码也能撑到第二年的秋收。”
这两年可以说是益州日子最顺的时候了。因为本土大族势力被连根拔起,朝廷的政令开始畅通的在益州各处执行。
政令畅通加上吏治清明,蜀地连年丰收,赋税甚至超过了丞相执政时。也因此,虽然马谡在南阳高烈度大战打了一年,但费祎依然敢承诺,前线粮秣绝不会缺一点。
“还有丞相前两天将最新研究的运粮器械“流马”投入使用了,这更是大大降低了汉中向前线运输的损耗。”费祎旋即又想起了什么,随后找出了一个图纸交给了马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