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的军方每年都会抛出一些订单给市场,一方面是帮助私人军火商活下去,另一方面则是害怕军方垄断导致缺乏竞争和创新动力,进而引发制度性腐败。
1848年接连不断的大战让军火商尝到了甜头,但是大战结束之后武器还在,产能还在。
原本是计划将本土的军队全部换装,然后将淘汰的装备送往殖民地。这样既减少了浪费,又加强整体的战力。
然而很快弗兰茨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奥地利的军火产能过剩,殖民地根本吃不下这么多装备。
弗兰茨最初的想法是将这些军火卖给自己的盟友们,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重重一击,在没有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各国都不愿意大规模采购军火,采购订单不仅小而且都想要奥地利的最新产品。
忙活了半年多,订单最大的是墨西哥,塔桑·安纳因为要防备美国人,又要镇压国内的叛乱采购了1.8万支步枪,以及三百万发铅弹,二十五门各式火炮
总价格大概120万弗罗林,再扣除运费,利润率还可以,但是利润却不高,还不如从巴西向墨西哥倒卖家具赚的钱多。
第二大的订单来自阿曼帝国,他们购买的陆军装备总价只有50万弗罗林。相比陆军装备,阿曼人更热衷于买船,即便一艘战舰就要数百万弗罗林他们也心甘情愿。
剩下的订单则是可以小到忽略不计,那些非洲部落往往只能买几百支枪,一两门大炮。
其中南明方面的订单尤为气人,每种武器只买三五支,还要奥地利的最新装备。
弗兰茨不用想都知道对方是在空手套白狼,想要把奥地利的装备拿回去仿制。
并不是弗兰茨低估他们的智慧,毕竟双方的科技相差几百年呢。
而且弗兰茨对南明的定位是打入南洋的一根楔子,主要目的是给英国人找麻烦,他可不想扶植出一个自己也对付不了的南洋霸主来。
奥地利的橡胶园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虽然也在非洲进行了试种,但年份不够还不知道产量如何。
至少以后世的经验来看,非洲天然橡胶的产量始终没有超过世界总产量的10%(通常是5%左右),而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产量则始终维持在世界橡胶总产量的90%以上。
现在奥地利帝国还没有搞定人工橡胶的合成技术,而且就算有人工橡胶合成技术短期内也没法代替天然橡胶。
弗兰茨不想冒这个风险,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