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
不仅要吹,还得死命的吹,你不吹,别人怎么知道你看懂了?怎么彰显你的独特品味?
于是,在众多读者这样死要面子的心理之下,《父亲》的口碑一再拔高。
什么「八十年代文学最后的巅峰」、「1990年最值得阅读的长篇」、「需要高智商才能看懂的」之类的评价层出不穷。
连张守仁的评价在这些说词面前都显得有些相形见出。
而在内地读者死命的吹捧《父亲》的时候,这部在湾岛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但跟内地的种种评价不同,湾岛文学界对《父亲》的评价都集中在了的「催泪」上。
这一切的起源还要从《联合报》副刊报道林朝阳开始说起。
历年以来,《联合报》副刊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期间,总会陷入一场龙争虎斗,为了谁能率先发表对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深入资料或采访而争先恐后。
今年《联合报》副刊另辟蹊径,没有争着去报道诺奖得主,而是去报道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得主林朝阳。
虽说纽奖影响力没诺贝尔文学奖那么大,但谁让它今年的得主是一位中国人呢。
而且今年的诺奖得主奥克塔维奥·帕斯是个墨西哥诗人,在亚洲没什么知名度,也很难引起读者们追捧的情绪。
林朝阳就不一样了,这两年他的作品在岛内可是相当火的。
如此一来,《联合报》副刊的报道还真就收到了奇效,报刊销量节节攀升,
引发的讨论和反响更是碾压了把关注力全部放在诺奖身上的「人间」副刊。
期间人间副刊的各种沮丧灰心自不必提,在发现了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朝阳的新作《父亲》后,人间副刊觉得这是个抓住热点的好机会。
《联合报》副刊炒林朝阳,他们也可以炒嘛。
他们第一时间向知名作家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写一写关于《父亲》的评论。
结果没想到,响应者居然有不少。
林朝阳的作品在湾岛本来就不乏读者,连续几篇知名作家的评论文章发表后,一些潜在读者们对这部的兴趣也大增。
虽然出版初期在普通读者当中口碑欠佳,但在名家推荐的加持下,的销量和评价成功逆转。
许多读者在读完了之后深受感动,两岸三地读者的阅读口味各有不同,
湾岛的读者向来推崇细腻、温柔,哀而不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