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认为,二程‘简化’儒学是对孔子的背叛。
所以,朝廷打压理学,他没有任何特殊的想法,也没有受到牵连。
当然,理学昌盛的时代,他不敢把这种想法表露出来。
不过他非理学门徒,这一点亲近的人都知道。
也正因此,这次朝廷要求举荐人才,乡里的父老才敢将他的名字报上来。
杨溥也不是理学门徒,他虽然也读四书五经,但更偏向于治史。
这也是他家境一般,却能被举荐的很大一个原因。
能和他竞争的,很大一部分都因为理学标签被刷了下来。
剩下的又没他有才,这个名额才落到了他头上。
两人虽然所学不同,性情也不相同,但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却出奇的一致。
以至于越聊越高兴,很快就聊到了政治上。
两人对新政自然都是支持的,也都进行过详细的了解。
只不过两人了解的方向不太一样。
杨荣是福建人,更关注的是工商业:
“自从开海以后,我们那里造船业和商业就繁华起来,许多人凭此过上了好日子。”
“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作坊遍地都是。”
“很多作坊都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做工,为了找人他们只能抬高人工价格。”
“而且还有雇工法保障雇工的基本权益……很多人开始去作坊做工。”
“现在在我们那里,去作坊做工比种地收入还高。”
“不过商业的繁荣,也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交通便利之处,人都非常有钱,偏远之处依然如之前那般。”
“直到第一期国家计划施行,朝廷鼓励地方修桥铺路、开通沟渠。”
“还要求各地衙门,主动为本地的商品寻找出路……”
“很多偏远地区的人,也因此享受到了好处。”
杨溥赞道:“安平侯真乃天下第一智者,对局势的把控恰到好处。”
“总能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恰当的变革,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是啊,安平侯是真目光如炬。”杨荣先是赞叹,转而又说道:
“不过他的变革还是太过激进,以至于很多官吏都无法理解他的意图。”
“有些了解了,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去做。”
“国家计划的施行,其实并不顺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