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来最初仍然有几分顾虑,毕竟真要出现舆论风险,那真正面对压力的终究是他这个航天局一把手。
但早就料到这种情况的常浩南很快加码:
“实际上,早在去年初,原本由NASA主持、波音负责具体开发的X37验证机就已经被转到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并且很快进行了两次空中投放和滑翔测试……考虑到这一项目的最终版本将具备轨道飞行能力,因此如果非要说太空武器的话,那也是美国人先干的。”
“这次意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出手机会,可以说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内,都未必能再找到一个如此有利的局面,让我们可以在相对良好国际环境下进行这些敏感技术试验……”
“另外,我们还可以把这次计划上升到太空救援的高度,从而争取到更大的国际市场……从我之前在航空领域工作的经验来看,很多西方国家未必是没有跟我们合作的意愿,只是缺少合适的机会以及足够的动力,而一旦打开突破口,后面的事情就会轻松很多,甚至是顺理成章……”
其实这里面的第一条,纯粹是给自己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但后面两条却很重要。
尤其是争取国际市场和国际合作那部分,更是能解开孙燕来的燃眉之急。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长征系列火箭凭借着突出的可靠性和性价比,一度在航天发射领域很有竞争力。
但受制于某些场外因素,却很难进一步扩大市场。
神舟五号的惊艳首秀之后,情况比前些年已经有所好转,但出于同样的理由,抛出合作橄榄枝的仍然以新兴的商业化航天企业为主。
尽管所有人都清楚,这些企业不过是欧空局的手套。
可就像当年遮遮掩掩之下成立的西罗公司那样。
中间隔着一层,很多时候总归不方便。
最近更是有传闻说,美国方面准备推出一项禁令,制裁所有在航天领域对华合作的组织和个人。
仅从技术角度讲,华夏航天始终维持着独立性极高的发展路线,倒是不惧怕这种威胁。
但市场层面却并非如此。
看着隔壁在短短十年内赚了个盆满钵满的航空产业同行,孙燕来要说半点不眼红,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对他来说,最好的应对办法也正是参考航空领域的策略,在保证自主性的前提下,深入参与到全球产业链当中。
到时候就算对手搬出制裁禁令,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