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刚才坐在边上始终没说话的姜宗霖这会儿也凑了上来:
“可能导致测试失败的可能性有很多,不知道您准备从哪个部分开始测试?”
对于这个问题,常浩南这几天早就有了打算。
因此,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分析道:
“从雷达获取到的表征飞行参数来看,x51a维持了大约143秒的正常飞行,达到马赫数5.45的最终速度并维持了9秒左右,然后几乎是毫无征兆地……至少在飞行轨迹上毫无征兆地突然解体。”
“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是什么累积性问题,大概率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工作参数从一开始就不正常,积累到马赫数5.4-5.5之间的某个临界点之后,由于热力壅塞,或者激波串骤然增强之类的原因,导致工作循环被彻底打乱,最终诱发结构破坏。”
“所以,就从不同特征马赫数对应的气体加热量和进气道溢流阻力开始,如果真是这部分出的问题,应该很快就能发现异常……”
姜宗霖闻言站起身:
“那我马上就去准备!”
……
应该说,常浩南的运气相当不错。
尽管已经初步分析出了最有可能的事故诱因,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永远是难度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两件事情。
原本,他只准备亲自看看前面几天测试的全过程,算是对大洋彼岸美国同行的设计水平有个初步认识,然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滑翔型乘波体的细节设计上。
结果仅仅是第一天的几次启动,就吹出了一组令人侧目的数据……
“你们确定……进入燃烧室的气流能超过音速?”
常浩南看着眼前的工作循环曲线图,将信将疑地向身旁两个人问道。
这个问题实在过于基础,以至于风洞控制室内的空气都因此而沉寂了一瞬间。
“当然……”姜宗霖点点头:
“单一个进气道压缩面没办法做完整的风洞测试,所以我们接上了一个标准的吻切锥前体和一个标准的等面积-扩张型串联燃烧室,从理论上可以满足超燃冲压发动机启动的最低条件一直模拟到略高于解体发生时的5.5马赫……”
他一边描述,一边从电脑上调出了整理好的风洞运行日志:
“可以看出在解体临界点对应的速度附近,热力壅塞消失,隔离段内激波串强度减小,燃烧区前激波串向燃烧室入口移动,燃烧室内的气流肯定已经达到超音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