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华裹着被子捂着脸哭成泪人。
张艺谋却丝毫不关心,披着件衣服躺在炕上难以入眠,满脑子惦记的都是丽丽
啊不。
丽丽那儿的剩下的半册杂刊。
2月初,随着春节逐渐逼近,《延河》的编辑部里也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1983年《延河》第1期杂志已经出刊一个月了。
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收集一期杂志引起的反响的反馈。
毫无疑问的是,《最后一个匈奴》火了!
从刊发之初,路遥对《最后一个匈奴》这篇充满信心。
江弦因为获得茅盾文学奖,名声大噪,几乎是如今文坛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
就在这个节骨眼,他的新作发表出去,引起不了关注那才怪呢。
实际上,在第一期《延河》出刊的当天,路遥在陕西作协的院子里就开始听到关于《最后一个匈奴》的讨论。
出刊过了一天的时间,已经有作协的同志来到编辑部里向编辑们打听《最后一个匈奴》的下半卷和创作内幕。
这更让路遥以及《延河》的编辑们信心十足。
他们《延河》花大力气推出了这篇《最后一个匈奴》,自然希望能够收获读者们的赞誉。
发行半个月,发行所的电话打到了编辑部。
《延河》卖的太快,库存根本不够,要加印!
“半个月就加印!”
《延河》的编辑们几乎没听说过这种事。
哪有当期杂志刚刊发半个月就加印的情况?
别说半个月就加印,这两年《延河》的销量非常稳定,几乎很少有加印的时候。
“这就是江弦啊!”
《延河》的编辑王观胜忍不住感叹。
每每发表作品,每每都能掀起现象级的阅读狂潮,从不会让编辑们辜负对他的期待。
《延河》作为一部省级刊物,销量一直稳定在十万到二十万份之间。
一个月的时间里,销量直接翻了个番。
光是加印就已经加印了十万多册,而且这个势头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路遥!路遥!”
一名编辑满脸喜色找到路遥,扬起手中报纸。
“你瞧这个!”
“什么呀?”
“《文艺报》出文学评论了!”
路遥接过《文艺报》,看到编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