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发挥得越好,表演也就更卖力,拍摄出来的效果也更好。”
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最终达成共识,纷纷支持方言的提议。
“那么我们该上哪里找那么多观众呢?”
苏雅为难道:“把我们自己的家属都算上,也未必能凑够一百来号人吧?”
冯小钢建议:“要不找一些胡同里的老住户吧,他们既幽默,又有空,是最合适的人选?”
“老住户可以找一些,但最好还是多找一些大学生。”
方言说,《我爱我家》的许多包袱,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是很难懂的,大学生无疑是最佳选择。
“大学生!?”
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方言说,每场拍摄需要观众150人左右,到时候,可以让剧组专门安排一个制片去中戏、北电、传媒等大学找学生会联系观众,美其名曰:熟悉情景喜剧这一种新颖的电视节目形式。
等实拍的那一天,派一辆中巴车等在校园门口接学生。
有时碰上学校考试,凑不够人数,也可以到当时的拍摄地,工运学院和广播学院的食堂、操场里现抓观众,当然,这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用来应付前期观众不足的问题。
等《我爱我家》电视剧播出出名以后,制片们就不再需要为观众犯愁了。
每次开拍前,摄影棚外面的自会有观众排成了长队,甚至有可能托关系走后门求着当观众。
众人商议了一番以后,并没有多余的异议,紧接着便轮到主创团队的筛选和确定。
方言翻看《我爱我家》的演员名单,人选和前世没有多大的区别,也就是贾圆圆的小演员变了。
“这次的导演,就由保刚来担任,苏雅来当副导演,以及驻组编剧,负责随时修改调整剧本。”
郑小龙环顾四周,逐一地点到写在名单上的人名。
冯小钢抓耳挠腮,急不可耐,一双眼睛不停地在郑小龙、苏雅等人的身上转动。
等名单宣读完毕,鲁晓威投去问询的目光,“大家对于这份名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咳咳。”
赵保刚轻咳了声,“我觉得冯小钢同志这些年参与了不少的电视剧制作,像《便衣警察》、《大宋提刑官》,在美术设计这个岗位上继续干,有些屈才了,不如在《我爱我家》当摄影师怎么样?”
方言挑了挑眉,就听苏雅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