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独孤浑部原为鲜卑拓跋部的从属部落之一,原游牧于云中一带(今内蒙古托克托)。
公元二百五十八年(曹魏甘露三年),拓跋部大人拓跋力微率部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后召集诸部,以武力确立了拓拔部在部落联盟中的大酋长地位,建立了代国。
在拓跋力微病逝后,诸部离叛,独孤浑部则是最先离叛的部落之一,曾一度依附于万俟部。
公元三百八十三年(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国经淝水之战惨败后,国力日弱,拓跋寔十六岁的儿子拓拔珪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以武力加智慧实施占地称王之策,迅速扩展势力。
公元三百六十六年(到了东晋太元十一年),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为“魏”,史称“北魏”,之后鲜卑万俟部归附拓拔珪,独孤浑部转了一大圈,仍然随着万俟部回复到拓跋部中。
此后,拓拔珪将独孤浑部排位在贵族行列的最末。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独氏”、“独孤氏”,其中的杜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渊源之三:
来自赐姓:《周书•文帝下》: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穿鲜卑服装。
由于宇文家族实行鲜卑化政策,赐姓其势力下的汉人将领和望族,其部将家族和家仆也要跟从改姓,其中改独孤姓的有李楷,李盛,李屯,高颎,杨突,高宾,韩雄等,其实远在匈奴汉国时,就有刘渊强迫刘姓汉人改独孤姓,他们成为了汉族独孤姓的始祖。
众说纷纭,也有迁徙分布: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独孤姓望居河南郡汉高祖(刘邦)时置郡(相当于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对此我们便以当今独孤家族的真正分布来看:
独孤姓出自刘姓,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氏。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
他的后代有史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传至六世孙独孤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