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或打电话,或者写信给《燕京日报》谈论自己对韩平这篇文章的看法。
“文章的作者说的很对,最近这一两年,国内制片厂拍摄的好电影太少,能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么是外国电影,要么是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
“粗制滥造的电影太多,我每年观影次数都在三十次左右,可是今年我在电影院看了几部电影实在太差,如果明年还是没有像样的电影,我恐怕会减少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
“不是没有好电影,只是太少了。”
“希望制片厂能好起来,拍摄更多优秀的电影,民众需要电影。”
“我对制片厂和中影公司的利益分配不感兴趣,我更喜欢看电视,自从买了电视后我们一家都不怎么去电影院了。”
“希望制片厂能多拍电视剧。”
“……”
除了读者来信外,不少纸媒选择转载这篇文章,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讨论,一时间话题度暴涨,有些全城讨论的味道。
“韩平,你火了!”
当李莲生告诉韩平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有些发懵。就连他也没想到,一篇比较专业的文章,竟然会引起全城民众的讨论。
韩平道:“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对电影的统购统销政策改革起到足够的重视吧。”
话是这么说,实际上他并不看好自己的文章能起到多大作用。
前世,汪厂长联合国内几大制片厂多次和中影开会讨论统购统销的改革,可是有用吗?
没有,最成功的一次是《红高粱》在国际上拿奖的那一年,中影倒是在国内舆论以及西影厂的据理力争下按照票房结算,可也就这一年,隔年又改了回去。
真正让政策改变的还是92年老人家南巡讲话后迎来了契机。
所以,也不能怪韩平悲观,实在是利益方太强,他们制片厂太弱势。
十几年啊,要是可能他恨不得上面今天就做出改变。
两人正聊得兴起,汪厂长找韩平,他只能先告辞。
韩平敲响厂长办公室打门后,轻轻推开门,然后见到脸色因为兴奋而变得通红的汪厂长。
汪厂长见他进来后,快步走到他面前,拍着他的胳膊道:“韩平同志,你为咱们厂立了大功!”
“厂长,您这说得不清不楚的,我到底做了什么让您这么开心?”韩平问道。
汪厂长说道:“因为你的那篇文章,中影态度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