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越了富农的地主,能做到修桥补路、捐钱塑像、灾年布设粥棚的大地主,手里的土地资产,几乎是必定经历过巧取豪夺的。”
在封建时代,单单靠勤劳致富,赚不到那么多,道德上的好,掩盖不了背后的剥削本质。”
“地主占了太多土地,已经事实上,使得无数农民活不下去,这个时候讨论他们的道德善恶,根本没有意义。”
“别人都活不下去了!”
陈麟风认真道,“哪怕有绝对意义的好地主,并且受到了委屈,就一定要单单把他写出来。
然后让大众认为其他地主说不定也都是好的,或者认为当年让无数农民得以存活的政策,是错的?”
“我不知道莫岩写《生死疲劳》,塑造一个善良勤劳的地主,还是我上面说的那种大地主是什么想法,还专门让这样一位地主被枪毙了。”
“说实话,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一直沉默的于华此时问道,“你是因为这个,才……”
他一时想不到形容词,毕竟还是不想两人的理念冲突公开化。
陈麟风明白他的意思,摇头道,“不只是这个。”
“我觉得他的作品,脱离了事实的层面,不是真实,这才是关键。”
“这……”于华皱眉,“不至于吧?”
“吃煤块这段我就不说了,网上已经有很多相关的讨论。”
陈麟风提及了另一件事,“莫岩先生说自己小时候很穷,根本吃不饱饭,所写即其所见所闻,乃至亲身经历。”
“但是,网上能够搜到莫岩小时候,具体来说,应该是他7岁时的照片,穿着一身正常衣服,脸圆乎乎的。
与之可以相互印证的,是西方媒体经常发出的,非洲真正经历饥饿的小孩,那种对比,太过鲜明了。”
“他在回忆过去时还说,自己小时候穷的叮当响,上学时一丝不挂,10岁之前,连照相机长啥样子都不知道,15岁之前,几乎没有衣服可穿。”
陈麟风奇怪道,“到这里,我想问,莫岩真的经历过他书中那些贫穷的生活吗?”
“自从知道了这些,我就在怀疑,他写的书里的种种贫穷景象,就是文人的臆想,还是他亲身经历的。”
“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看过其他作家的同时期小说,差距太大,以至于我根本分不清。”
他看向于华,认真的问,“于老师,我想您应该能给我一个解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