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吴凡一直在思考大型机的操作系统,他需要着手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这可不同于“隐者”程序,“隐者”只需要针对某些特定的程序作出反应即可,现在他需要的是具有学习功能的智能软件。他想到了“图灵测试”,这种测试是列举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的结果来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图灵测试”并没有统一的问卷,他让杨晓华尽可能多地收集类似的测试问题。
接下来的一周,吴凡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埋首于这些繁多的图灵测试问题中,翻来覆去地研究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他明白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含义,机器可以极快地运算逻辑和数学问题,也可以在庞大的资料库中迅速地检索出常见问题的答案,但它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他改变了思考的方向,他决定先要设计一款软件,用这款软件来测试和评估一台机器的智能水平,并要给出量化的数据结果。
最终他罗列出了130道单项选择题,这些题目包罗万象,包括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文学艺术和生活常识。他谨慎地选择每道题的四到五个答案选项,仔细地调整每道题的分数和权重,还在这130道题中设置了两道逻辑陷阱。他再三模拟测试得分结果,满分为100分,具体分类如下:
0-20分:无智能。机器只能遵照指令进行运算和检索答案。
20-40分:弱智能。他称之为学习型智能,机器可以从现有资料和答案中学习并作出基本的模仿。40分他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门槛,超过40分才可以认为具有完整的智能。
40-60分:中等智能。他称之为分析型智能,机器可以分析问题本身的逻辑,并给出准确答案。
60-80分:强智能。他称之为推理型智能,机器不但可以准确地回答单个的问题,还可以分析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具有基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这已经很接近人类的初级智力。
80-100分:这是正常人类(具有中等以上的教育程度和社会经验)的测试得分,机器很难或者不会达到这种水平。
吴凡把整理好的测试题目和评分权重都交给杨晓华,让他编制成软件,这件事本身并不难,用常见的C语言就可以编制。杨晓华很高兴,毕竟这是他到四方科技工作以来接到的第一份软件编写项目,他只用了四天就交了作业。吴凡看后,做了一项简单的修改,那就是这130道题要重复测试10次,每次都会随机地打乱问题的顺序,最后取平均分值。吴凡给这款软件命名为“智能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