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魏征、褚遂良等在一些事情上固执己见,未能以大局为重,孤不过是稍加警示,以期他们能反思己过,更好地为大唐社稷谋划。”
“这些文官,不是整天把儒家经典挂在嘴边吗。”
“岂不闻老子曰,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连圣人名言都不顾了,读的是什么书。”
“行了,竹纸的事情,可以宣扬出去了,他们不是喜欢先声夺人吗,且看此回,要如何来争斗。”
掩盖一个热点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制造一个更大的热点。
在这件事上,李承乾自然早就有所准备。
“殿下英明。”
“散步消息的人已经安排好了,只等下令行事。”
内侍文忠适当的拍马屁。
“行,那就开始吧。”
随着李承乾一声令下,次日。
关于东宫成功造出竹纸,以及将开放竹纸工艺的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一时间,整个长安都沸腾了起来。下至百姓,上至王公贵族,纷纷议论着这一惊人的消息。
尤其是对于那些渴望知识却因书价昂贵而望而却步的学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道照亮他们求学之路的曙光。
在大唐,纸张一直以来都价格高昂,普通的麻纸一卷便要数百文钱,那些质量上乘的纸张更是价格不菲,甚至可达上千文。
对于普通百姓家庭来说,购买一卷书的纸张费用几乎相当于他们数月的生活开销。
许多寒门学子为了抄书,不得不节衣缩食,四处寻找便宜的纸张或者借用他人的书籍来抄写。
那些原本准备声讨李承乾的文官们,此时也陷入了沉默。他们不得不承认,太子的这一举措为大唐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不仅如此,亦是有名臣上疏圣人。
“夫纸者,载文传道之具也。”
“今太子造竹纸,此乃大功之举。竹纸一出,价格骤降,学子有望得书,知识得以广传。此利于国之根本,可兴文化,育人才,强社稷。太子此举,可谓有远见卓识,心怀天下。”
上疏的人是谷那律,是如今学问最深的经学家和学者,被褚遂良称为‘九经库’,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
他的肯定,无疑对文学圈子造成很大影响,许多人对太子荒唐的印象改良,甚至不少寒门学子为太子喝彩。
毕竟竹纸出,典籍降,对寒门学子切身利益有大好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