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岂能先入为主?”
“以我之见,诸位恐都是朝廷官员钦点,前来负责研读相关‘教材’的,又何必这么重伤?变与不变,其根本还是在文章里,文章说的很明白,如今的天下体制,并不能应对‘暴力’,经过上千年的精进,在人文领域,中国早已登峰至极,然同样是文章中写的。”
“客观条件并不满足。”
“天下并非只有大明,东海有倭寇,南洋有吕宋诸国,北有残元,西有生番,都对大明虎视眈眈,在我看来,夏学士的想法很直白,大明如今不够强,若是能强到将四海彻底囊括其中,或许中国这上千年酝酿的文化体制,便能再无阻碍的施展,但就目前而言,朝廷还做不到威服四海,震慑八荒。”
任亨泰据实而言。
他对卓敬、吴谦说的不是很感冒。
太过迂腐跟守旧了。
作为湖广出身的文人,他曾亲历过天下动荡,对此事深有体会,也深刻的明白,国家强大才是一切的根基,而今天下的风气,却向着‘唯心’去了,根本不考虑客观事实,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他是认同夏之白的观点。
认为大明当积极进取,至少不能屈居一隅之地,当积极派出人手去了解周边,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哪怕周边发生了什么变动,朝廷也能积极的做出反应,而非是一味的沉迷在自己编织的幻想中,认为蒙古入主天下只是偶然,华夏依旧是天下的中央之国,万国之国,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想法。
这时。
人群中一个不到二十出头的青年,却突然冒出了一句话。
“陛下对‘变’是持什么态度?”
闻言。
朝中一众士人脸色微变,心中莫名一慌,脑袋朝四周望去,似在寻出声之人。
解缙并没有躲藏,大大方方的站了出来,他朝四周的学士一礼,身姿放的相较很低,道:“在下解缙,江西吉安府人士,这次同样是奉朝廷之命北上,观摩翰林教材的。”
解缙虽年轻,却并不怯场。
场中一众士人目光打量在解缙身上,解缙的年岁明显不大,甚至可能都不满二十,身形并不高大,有些干瘦,双眼却很有神,态度也不卑不亢。
吴谦冷声道:“这位小兄弟,既得赏识,也当清楚,莫要随意揣测上意。”
解缙点头,道:“多谢兄台提醒,只是在下并非在揣测上意,只是方才听几位争辩,却是想告诉列位,陛下其实已表明了一定的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