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卜辞中作为名词的帝字有两个意义,一是上帝,二是祖先。
用在刮风、下雨、打雷、天旱等气象的文辞中一般指上帝,用在“受我祐”等文辞中一般指祖先神灵。
《甲骨文合集》6664片:“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又(祐)一月。”
《甲骨文合集》14201片:“庚午卜,内贞:王乍(作)邑,帝叒(若)。八月。”
《甲骨文合集》14198片:“辛丑卜,壳贞:帝叒(若)王。”
殷代(商朝)最高奴隶主统治者称“王”或“我”,死后成了先王称“帝”。
第一例,我攻打马方,祖先给我帮助。
第二例,王建城邑,祖先使我顺利。
第三例,祖先使王顺利。
《说文解字》认为:“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作为王的称号,这是本义的引申了,王才能称帝。
“帝”由天帝、天神引申指人间的掌管、控制部落、国家等大权的人,例如“尧、舜、禹”,还有后来的秦始皇称“始皇帝”。
《说文》: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尔雅·释诂》:君也。
《白虎通》:德合天者称帝。
《书·尧典》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审谛,故取其名。
《吕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
《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史记·高帝纪》:乃即皇帝位汜水之南。注:蔡邕曰: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又谥法。
《史记·正义》:德象天地曰帝。又上帝,天也。
《易·鼎卦》:圣人亨,以享上帝。
《书·舜典》:肆类于上帝。又五帝,神名。
《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注:苍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
《家语》:季康子问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谓之五帝。又星名。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注:文耀钩云: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春秋合诚图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义曰:太乙,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