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一个是色身的苦恼,一个是内心的苦恼。色身的苦恼:比如说我们今天肚子饿,这也是苦恼;或者在冬天当中没有衣服穿,这也是苦恼。但是这个色身的苦恼是短暂的,是一个外在因缘刺激的时候才感到苦恼,但是这个因缘结束了,这个苦恼就恢复了。最重要的苦是心的苦恼,就是忧愁,因为这个心的苦恼假设我们不把它解开,这个因缘结束以后,他内心的障碍还是继续的留存,乃至到来生、到尽未来际,心有千千结,内心的忧愁是更可怕的。
一般来说,年轻人的苦偏重在身苦,因为他六根的感应非常敏感。老人家他眼耳鼻舌身六根的反应迟钝,所以老人家吃好东西、吃坏东西,他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他内心的感受特别敏感,你对他有一点不恭敬,他马上感觉出来,而且他内心的障碍会留存很久很久,他那个心的感受特别灵敏。所以老人家的苦多分来自于心苦,特别是没有修行的人,他不能用智慧化解他的障碍,那这老人家心的心苦就特别厉害,回忆过去不如意的事情,乃至忆念现前不如意的事情等等。
总之,众生就是在苦当中不能解脱。这个苦当然有它的因,因就是烦恼跟罪业;还有它的果,苦果,苦果就是老病死。我们希望众生的苦因、苦果都能消灭。「纵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即使还有一些剩余的灾难,我们愿意代如母的有情来接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慈悲心的观法在修学的次第有三种:
第一个是思惟修。就是我们在佛堂的寂静处当中先修止、或者念佛持咒,让内心能够把昏沈掉举调伏下来,产生一个寂静的相貌,在寂静当中思惟「有情众生他们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对我有恩惠」,我内心当中真实的希望他们离开痛苦,真实的得到安乐,这叫思惟修。
第二个是作愿修,其实作愿修就是回向。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功德,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持大悲咒、念佛。当我们成就一个功德以后,我们希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众生,你可以观想这个功德变成一道的光明释放给众生,众生因为这个光明的照摄而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个就是作愿修,就是回向。
第三个是荷护修,荷护修就是采取行动。
我们资粮位的菩萨是偏重在思惟修跟作愿修;法身菩萨他有神通三昧,他能够采取行动让众生离苦得乐。
这个慈悲观,我过去参加过莲因寺斋戒学会,有一次在斋戒会的时候,大家在念佛堂拜佛,那一次有两个住众法师在念佛堂拜佛,拜到一段时间以后电话响,结果大家都没有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