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见、毁谤三宝,他曾经公开的发表文章、或者发言论来毁谤三宝,这个居士是邪见缠心,所以在戒律里面我们是做覆钵羯磨,我们暂时不跟这个居士往来,这样子是可以的。「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
这一条戒我们说明一下。菩萨的戒法,诸位我们往后的学习,你会发觉它有的戒法是偏重在上求佛道,就是你的所观境是三宝的境界、师长的境界、同参道友的境界,这些境界对你自己戒定慧的增上是有帮助的,这个是属于偏重在上求佛道;
另外一种戒法是偏重在下化众生,就是你接触的境界是苦恼的众生,比你还差的,你跟他在一起,你自己帮助不大,但是对对方有帮助的,这个是属于偏重在下化众生。
如果我们稍微很细心的去观察这个开缘的情况,你会发觉:佛陀对于上求佛道的开缘少,比较严格,对于下化众生的开缘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
虽然整个菩萨的戒法是广大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但是在整个菩萨的修持当中,以摄律仪戒做基础,也就是说虽然你的生命当中有三大目标──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断恶是修善跟度众生的基础,所以你只要是正在做一种断恶的加行,可能在持戒、或者修定修慧,你都可以暂时不去关怀众生、暂时不去跟众生接触,这个佛陀都是允许的。
但这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你暂时不去关怀众生,你内心当中不能依止瞋心、慢心、嫉妒心。
在菩萨戒当中诸位要知道,我们内心的烦恼活动:有的烦恼对菩提心的伤害并不是很大;有的烦恼活动对菩提心的伤害非常的严重,就是这三个烦恼──瞋、慢、嫉。
第一个、你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发脾气你的菩提心容易失掉;
第二个、你这个人很喜欢姿势站得很高,什么都把你自己看得很重要,你的菩提心一定也很容易失掉;
第三个、你看到别人有功德,你嫉妒他,你的菩提心也容易失掉。
所以我们即使在自己用功,我们可能一生当中不去度化众生,但是内心当中所生起的是对众生释放善意,我不去度化你们、不关心你们,是因为我要先完成我自己的道业,他内心不能跟瞋、慢、嫉相应,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你要善用其心来保护你的菩提心善根。
46538676
妙音0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新番书院】 www.xfbj.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m.xfbj.net,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