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决择属耳而听」,有人正在为你说法、或者是为你论义、或者是为你决择是非,你在专心的听法,也是为了尊重法故,所以你就不起来承迎、乃至于问候;
第七、「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欲将护说法者心」,就是说你可能是在法堂当中听法,如果你起来去迎接善知识、或者问候善知识,可能会干扰到说法者的心,所以你为了保护说法者的心,你暂时不起来,这个是不违犯的;
第八、「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同法者来,他有身口意的过失,你暂时不理睬他,菩萨观察这样的因缘,他会产生惭愧跟反省的心,对他有一种「出不善处,安立善处」的功能,他会因为你暂时的不理睬他,会产生惭愧心来自我反省,使令他出离过失、「安立善处」,菩萨等于是以不理睬来当做对治众生的方便,这种情况是开缘的;
第九、「或护僧制」,在僧团当中,每一个道场各有它的制度,比如说你现在是止语的时间,所以人跟人碰面的时候就暂时不打招呼,为什么呢?因为尊重制度,或者打佛七,打佛七当中我们也是见到长老不起来承迎问候,这都为了要护持僧团的制度;
第十、「或为将护多有情心,而不酬对」,就是说这个人他在这个地方不受欢迎,你过去跟他打招呼会引起多数人的不高兴,当然我们不能够随顺一个人的心情,而引起多数人的不高兴,所以为了将护多有情的心情,我们就不加以应对:
以上十种情况皆无违犯,你完全不是依止憍慢心,这种情况是开缘的情况。
这个地方的内涵就是恭敬同法者,对于同见同行同法者应该加以恭敬。站在自利的角度,同见同法者有教诫我们改过忏悔的功能;从利他的角度,这个地方还有一层比较深的内涵,就是如果我们今天担任僧团的执事,这条戒也要注意。从利他的角度,一个出家众来到僧团,他本身有障碍,在我们的成佛之道当中,凡夫跟圣人的修行有很大的差别:圣人的内心当中依止菩提心、依止正知见,他那个船是一帆风顺,没有波浪的障碍,因为他内心没有烦恼、没有业力、没有老病死。
但是生死凡夫在修行的时候是障碍重重,他内心有烦恼三天两天的干扰他;不但是有烦恼,他还夹带了无始的业力,他过去世当中有杀盗淫妄的业力,这个业力也饶不了他;他本身的果报体有这个报障、老病死的折磨:所以凡夫是带着业障等在修行。他发了好心、发了菩提心,也具足正见,在这个时候他障碍重重,所以他来到僧团当中,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