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愦闹呢?它说:「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就是说饶你过去的善根有多么的深厚,你过去生有戒的功德、禅定的功德、智慧的功德,你是一棵大树、有堪能性,但是你好乐热闹,经常跟人群这样往来、跟众生这样往来频繁,你这棵大树就众鸟集之,很多鸟就停在你这棵树上,你这棵树就有枯折之患,被这些鸟摧残到最后枯折而死。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站在自利的角度,善根的栽培,你一定要闲居静处,你要找一个寂静的处所来修行,要好乐寂静,这个是一个人在修学佛法,到底你要成就世间的果报、或者要成就出世间的功德的关键点,就是你是不是好乐寂静。
辛二、无违犯相
看戒文:
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恼;若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受,敬顺将护,随彼而转;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外现欢颜,表内清净:如是一切,皆无违犯。
这当中有五种的开缘:第一个「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就是说这个人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他欢喜掉举、欢喜热闹,但是他受了菩萨戒以后,他读圣贤之书也就明白圣贤之道,他就会观照到掉举的过失,他内心当中已经生起要去改过对治的意乐,而且他发勤精进,也是用种种的方便来对治心中的掉举,但是一时的烦恼炽盛蔽抑其心而时时现起,这就是所谓的广说如前,这个时候是开缘。
第二个「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就是说这当中有人对菩萨有嫌恨之心,可能某一个人跟菩萨过去有点误会,这个时候菩萨跟他见面以后,如果又表现出很庄严肃穆的样子,可能就更增长彼此的误会,菩萨为了化解彼此的误会,暂时的说说笑笑,讲一些戏论的话来释放善意,这个时候主要是在化解彼此的嫌恨,这是无犯。第三个「若欲遣他所生愁恼」,就是初学菩萨跟老参菩萨不同,诸位,我不知道诸位是修学几年,总之刚开始修学佛法这一段是最困难的,因为你要修习善法之前,你要先处理你心中的烦恼,这是一个问题。
我记得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很奇怪,我七十六年度去佛学院,我第一年在课堂上听老师上课的时候,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就是这念心跟佛法之间有一个障碍,就是烦恼、妄想,第一年的时候坐在课堂上,听了很久很久,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事情。
慢慢慢慢佛学院读到第二年、第三年,「原来老师在讲这件事情」(呵──),就是内心的这些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