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菩萨除了三空自调,你还要大悲利他,你不但修我空、法空、空空,你空性的智慧事实上等于戒定慧,以戒定慧的力量来调伏自己,你还要经常注意你的行为是不是引起众生的讥嫌,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一条戒等于是统摄所有的「护世讥嫌戒」。
庚七、不折伏众生戒
辛一、明非染犯相
这当中分成两科,先看辛一、明非染犯相: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见到有这种个性刚强暴恶的众生,这个众生出现了身口二业的过失,这个过失相已经不能用柔和的道理来劝谏。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以种种辛楚加行这一种身业的责罚,比如说应该让他去罚跪香或者出坡,有一些身心的痛苦来给他有所警惕,身业的责罚;或者是口业的责罚,猛利加行,这个人可能须要有一些严厉的骂詈言词来加以对治,才能够产生反省:因为这种身业口业的责罚而得到佛法的义利、得到身心的安乐。
菩萨明明知道这个众生应该要用这种责罚的方式来产生反省对治,而菩萨护其忧恼,为了避免他产生一时的忧恼,而一味的宠爱,而不加以「辛楚加行、猛利加行」,只是一味的呵护宠爱对方,这样子是名有犯,有所违越,但是是非染违犯,因为他没有依止烦恼,但是他使令众生因此不能够进步,这也是伤害菩提心。
辛二、无违犯相
无违犯者: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
开缘的情况是说,菩萨观察,虽然这个众生个性刚强暴恶,但是如果用辛楚加行、猛利加行,在他现法的生命当中,他不但不能反省,可能更加的变本加厉,甚至于对三宝失去信心,所以多生忧恼,增加彼此的恶因缘,所以菩萨可以不采取行动,可以的,因为对众生没有利益。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是不是施给众生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这个地方你要看因缘。就是说这个众生跟你有深厚的因缘,对你有深厚的信心,你对他辛楚加行、猛利加行,他能够接受;如果你跟他没有因缘,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就结恶缘。
我们讲一个故事大家来体会一下。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多年,有一个尊者叫优婆鞠多,优婆鞠多尊者在当时的阿罗汉当中是特别的善于教化,有一天他到摩竭陀国去教化众生,举办了一个三天的说法法会,他在定中观察,这三天的法会将会有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