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恨心、或者是生起弃舍的心理,嫌弃或者是怨恨之心,这种心生起的时候你要生起菩提心就有困难,如果你对众生的缺点都不可能包容,你不可能生菩提心,不可能,你最多的生命只是到二乘的涅槃,你就通不过去了,这一个障碍你通不过去,所以在修菩提心的第一个方便是修宽恕跟包容;
而第二个方便就是修感恩心,因为你有感恩心,你才会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这个感恩心基本上是修菩提心的一个前方便。当然感恩的生起,第一个先对有恩的众生,再对中庸的众生,再对怨家的众生,如果我们对有恩的众生都不能生感恩心,那你不可能对于中庸乃至于怨家生感恩心,那你的大悲心就不能生起。
我个人的修行经验,我们讲观照力,有时候我们自己用功的时候、或回光返照,静坐常思己过,就是说我自己的经验,我们这一念心去跟众生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有时候我自己也会生起刻薄寡恩之心,只看到众生的缺点,众生对我们的恩惠我们都看不到,有时候我的内心也会看到众生对我的恩惠生感恩心。但是我自己在检查我的内心的时候,我发觉这两个心的相貌是不同、不同,有所不同,这个因缘会有不同。
就是说当我的心生起刻薄寡恩的心的时候,我发觉我的心是躁动不安、躁动不安,躁动不安就是从无明发动出来的,就知道它的根源是无明,它的根本是无明发动出来的,换句话说这样的造作对我的生命是伤害的。
反过来说当我生起感恩心的时候,我也会去观照我这个心的相貌是寂静安乐的,所以它的根源是从真如发动出来的,对我生命是增上的。所以我们其实很多的观心,你的心态出现的时候,你很容易知道它是功德相、或过失相,就是你看它的相貌是扰动不安的,或者是寂静安稳的。
这一条戒当然所对治的就是我们一种刻薄寡恩的心情,因为你刻薄寡恩,你不能生起广大平等慈悲的胸量,你就不能去成就所谓的摄众生戒,摄受众生的大悲心生不起来,当然你的菩提心也就生不起来,这个就是佛陀制戒的目的。
庚二、不慰忧恼戒
辛一、有违犯
壬一、染违犯
前面的所缘境是有恩的众生;这个地方是内心有忧恼的众生,这当中分两科,先看辛一、有违犯,这当中先看壬一、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禄位难处,多生愁恼,怀嫌恨心,不往开解,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