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我就想问,还有谁?”
南繁基地的制种田里,繁育的、大豆种子还在茁壮生长,一个青年突然站起身来大喊大叫。
“程笛,什么事,这么激动?”
“我分房的名额确定了,员工分红今天总部也把钱打下来了!”程笛大声说道,生怕周围的人听不见。
一套房啊!
切!
其实他根本瞧不上。
他更在乎的是其中的身份和成绩认同,所以他才会高呼出声。
但其他人可没他这么镇定。
“靠!”
“牛逼!”
“恭喜恭喜。”
“靠,得请客吃饭啊!”
“请,一定请。”
今年31岁的程笛博士毕业才工作两年,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让他年轻的脸庞被晒得黝黑。
在育种界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南繁南繁,又难又烦”。
种子在原生地和海南之间不断加代繁育,育种科研工作者也像候鸟一样,跨越千里,在原生地和海南之间不断迁徙、往返。
而在南繁的嘉禾基地,常年有100多名科研人员进驻进行科研育种工作。
分红人人都有,但能分到房子的就屈指可数了。
他能有这份功绩,不是因为他培育出了什么特别牛逼的品种。
而是因为他做了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对每个品种的特性做定量化描述,供农业生产者选择。
如今天禾的官网品种介绍页面,几乎都是按他提供的数据做的。
这些年,除了公司那些代表性品种,育种团队也出了很多成果。
不过推广效果欠佳。
留过学的程笛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国内喜欢把育种搞成是科学研究。
其实这就是一个商业项目。
而大多数国内育种家,几十年来把自己套在杂种优势群这个伪理论中故步自封。
有些教授们已经落后太多,配组合靠瞎蒙,选品种主要靠目测,田间统计这门课中还在讲方差分析。
不懂的人还以为越老越厉害。
没有概率统计,不会线性代数,不会使用统计软件,不懂数量遗传和群体遗传,不用育种数据库……
这其实应该是年轻人的天下。
有一次他无意间听到同事聊天,学校老师亲口吐槽国内园艺育种就是靠偷。
如果没有天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