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烟稀少,风沙肆虐,寸草不生,满目枯黄。
全县十多万农业人口主要靠国家救济度日。
1974年,当时号称‘中华之最’的景电工程一期建成了。
景泰川成了一个道路畅通、渠系纵横、条田连片、林带成网的大漠绿洲。
现在,还承担着向甘蒙两地的调水任务。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肆虐的盐碱化无情的吞噬百里米粮川。
空旷的原野一望无际,弃耕荒芜的盐碱地交替错落。
候有林回忆道:“那些光秃秃的盐碱地,泛起了厚厚的一层结晶,在太阳照射下闪着银光,像一个头顶害疮的人脱去了部分头发一样,特别扎眼,也特别难治理。”
“但现在治理得还不错。”顾柳笑了笑,问:“有治理前的影像资料吗?”
“有。”
“没有。”
两道声音同时响起。
说有的是李澜,他说:“嘉禾一直有留影像资料的要求。”
顾柳笑道:“尤其是航拍资料。”
李澜说:“没办法,公司给配了无人机,得用起来。”
“突出的就是一个豪横。”顾柳笑道:“还得麻烦李总发我一份。”
“没问题。”
眼前,绿意盎然的田地成片,枝叶繁茂的树木成林。
但在穿过林木之后,车辆还在继续往前走,顾柳对此很好奇。
“苗圃在戈壁沙漠里?”
“哈哈哈,马上到了,你自己去看,我给你说了你也体会不到。”
在一片平坦的荒野上,一排排钢架结构的智能玻璃恒温棚整齐地排列。
在温棚外的盐碱滩上,也开出了一片片的田地,地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文冠果苗木,有的长势良好,有的已枯黄萎缩。
“这是在考验文冠果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太狠心了。”
顾柳看到,有一株树下的土地已干涸开裂,露出了拼命乱窜的根系,仿佛溺水之人拼命扑腾,能自学会游泳则活,学不会就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
玻璃大棚里,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文冠果的幼苗像一片片绿色的地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文冠果良种栽植区,工人们正忙着浇水、整形修剪,农业生产井然有序。
“南有菩提树,北有文冠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