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大多数时间都在和种子泥土打交道,引种、试验、繁殖、推广……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很多人都忍受不了这份枯燥。
但也有很多人坚守着。
李殿荣搞油菜育种已有38载,其实他不是学育种的,他学的专业是土壤,和育种有很大的区别。
47年前,他被分配到了三门峡库区华阴农场。
当时华阴农场刚组建不到一年,土地荒芜,杂草丛生,蚊蝇肆虐……
但条件是人创造的,没有房子可以盖,道路没有自己修,土地不好可以改良。
那段时间,李殿荣是技术员,也是生产队长,在一年年生产管理过程中,他大脑里有了‘种子研究’的影子。
干了八九年生产队长后,李殿荣实现了他的愿望,被调往农场试验站专门从事种子研究。
专业不对口,就把能找到的和育种有关的书籍都找来,一点一点的啃。
历经十年,在80年代初,他攻克了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优势的难关,独立育成了‘秦油2号’。
让我国在油菜杂优利用方面一下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秦油2号经过推广后,也连续多年播种面积占国内油菜的四分之一。
但他没有就此止步,经过15年努力,又培育出秦优7号。
一年又一年,他把最大的热情都投放到了油菜育种上。
从一个年轻小伙熬成了耄耋老人,即使这样,也喜欢常年上山下乡,喜欢和农民打交道。
只有回到土地里,才能让他感觉自己还年轻,才能让他精神矍铄。
现在他仿佛看到了同类,眼前的这几个年轻人,也散发着他当年同样的气息,年轻,朝气蓬勃……
天油系列毫无疑问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品种。
培育出他的研究团队却不骄不躁,谦虚踏实,心里想着的不是扬名,而是下一个目标。
李殿荣从田地里走了出来,拍了拍毕强的肩膀后,踏上田埂。
毕强以为他要说点什么激励人心的话语,心里还有些惭愧,毕竟在天油6号的培育上,天禾科学院并没有出多大力,但这个成果却挂在天禾科学院的名头上。
所以他们才会有新目标,天油的开始和他们没关系,把这个品种做成一个系列就成了他们的使命。
他看着李殿荣,这个老头说话语调低缓,对聆听者很友好,也因此他不介意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