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之中。
众人有的默默等待,有的面面相觑,气氛颇为怪异。
一方面是期待。
每月淘汰监生,补录学子,都是当场考当场阅。
毕竟就一百份试卷,毋须博士出面,直接由助教批阅,很快就能列出排名,确定补录学子,再核实学籍,就可以直接入监了。
所以这个阶段,都在翘首以盼,等待成绩公布。
要知道,明朝的国子监学生,是可以直接担任官职的。
科举毫无疑问是正途,但官员中科举入仕的并非全部,国子监就是绕开科举,直接入仕的核心通道之一。
监生毕业后,理论上就取得了做官资格。
尤其是明初阶段,直接选拔优秀监生,边疆或紧急政务时,被临时委派出去,官职相当不低,最高可任正二品的堂官。
等到了明朝中后期,监生的地位逐步下降,但即便是嘉靖朝,仍保有“学校起家”的合法入仕权,只要吏部有门道,外放到地方当个州县的官员,绝对可行。
到历史上的清朝,更是人尽皆知,毕竟有一句名人名言振聋发聩:“你一个监生出身,革了职的七品官,凭什么在这儿耀武扬威啊?”
哦对了,严世蕃历史上也是以国子监监生身份,任从七品的左军都督府都事。
正因为如此,监生补录才有这么多人来竞争。
操作操作,过个两年,可以去六部任职,跑腿几个月,外放出京,就是正儿八经的地方老爷了。
与那种十年寒窗苦读,结果还是考不上进士,只能到了三四十岁中个举人,最后到了地方上,还是当个底层官员的书生比,哪种更省力便捷?
显而易见。
当然,这条路需要家里有人有钱,并且当官的上限不高,真正的权贵子弟其实看不上,大明官员的俸禄懂的都懂,到了富裕的州县还好些,到了穷地方,说不定连本钱都刮不回来,相当于纯粹花钱买个官当当,过个干瘾。
各人有各人的选择。
但今日,甭管是为了什么前来应试的,由于考试中的惨叫,与考试后的传言,一时间大伙儿的注意力都转移过去,反倒不在最后的十名监生身上,只琢磨着那声惨叫到底代表着什么……
谁出事了?
不会是桂三少吧?
那可是当朝阁老之子啊!
陛下最信任的臣子之一,如今更在主持改革,上下闹得沸沸扬扬!
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