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民夫严格来说已经算辅兵了,不仅能运送粮草,还可以临时转化为步兵作战。
在任命完后,李世民跟李靖讨论一番,定下了行军路线。
佯攻辽东城,先取盖牟城是前期的军事战略目标,不是进攻行军路线。
水路进攻比较简单,自莱州,也就是后世山东集合后,渡海直指平壤。
陆路这边,就相对比较复杂了。
李靖跟李世民经过长时间讨论后,这才敲定下来。
“兵分三路,侯君集自幽州兵发柳城,向怀远镇虚张声势,而实则潜师北进,从通定渡过辽水,进至高丽玄菟城。”
“李勣自营州出发,先行进逼高丽新城,渡辽水趋建安城,而后两路行军会攻盖牟城。”
“李道宗自营州出发,造攻城器械,佯攻辽东城。”
“张亮渡海后,袭占卑沙城。”
四条路线,三实一虚。
李世民跟李靖,也是充分为太子跟魏王考虑。
侯君集这边的行军路线跟作战目标,首先就要假装打柳城,再吓一吓怀远镇,然后偷偷渡过辽水去吓玄菟城。
吓完玄菟城后,再进攻打盖牟城。
李勣首先威逼高丽新城,如果高丽新城敢应战,那就打,不应战就渡辽水吓一吓建安城,最后再同侯君集会师打盖牟城。
兵法之道,虚实并进。
之所以吓完这个吓那个,就是为了在攻打盖牟城的时候,这些其他的城池不敢发兵救援。
让高丽统方面不清大唐行军的真实意图,不知道兵力该往哪边进行防守。
毕竟唐军这边总共兵力才十万,只能集中力量,先行攻打一座关键点的城池,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隋朝就不一样了,百万大军,数百万民夫。
开局就是对辽东前沿的几乎每个城池同时攻城,一点也不用给你玩虚的,全是实实在在的。
隋文帝输,是天气不好,海上风暴让大量船只沉默。
陆地道路状况差,是一边修路一边行军,还没开始打,隋军就损失过大,未能取得实质性战果。
不过高丽王高元被隋军的声势所震慑,上书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隋炀帝派遣九路陆军,声势浩大,一路猛攻。
但开战前,隋炀帝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一决策严重束缚了将领们的指挥,导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