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等待因缘,就是在任何时空的有情众生,只要你奉持菩萨戒法,就能够引导你颠倒苦恼的心趋向光明安乐的境界,这样的因缘是超越任何时空的差别,所以叫做菩萨戒。这个地方与声闻戒有所差别,它不等待因缘而制戒,所以叫做佛性常住戒,也就是相应于大般涅槃的意思。好,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段:
甲二、别明戒法
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把菩萨戒的受体,受持菩萨戒所依止的戒体;跟他的随行,他所依体起用、或者说依体起护所产生的这些戒行;第三个是失舍,就是菩萨戒退失、弃舍的因缘:我们把它作一个说明。先看受体,我们是在什么因缘之下成就菩萨戒的戒体呢?这当中有二个因缘:第一个是成就菩萨种性,第二个是你真实发菩提心。我们先讲种性。
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讲到我们众生有五种的种性:
一、无性种性:
有无的无,佛性的性,这种种性的众生,他内心对于善法特别好乐,对于五戒、十善的善法特别好乐,但是他没有出世的善根,你跟他讲空性的真理、佛性的真理,他不生好乐,他只希望能够修习善业,成就来生安乐的果报,如此他就满足了,这种种性我们判为无性种性,他欢喜修习善业。
二、声闻种性:
声闻种性的内心好乐四圣谛的法门,对于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尤其对于苦谛的观察特别好乐,所以声闻人的观察偏重在苦谛,他一想到三界是苦,他对于这样的思考特别好乐,因为从苦谛当中刺激他要出离的心情,这种人他有这样的性格倾向,我们把他判做是声闻种性,欢喜观察四圣谛法。
三、缘觉种性:
缘觉种性的智慧比声闻种性更高,他不观察这些三界的苦果,他是观察十二因缘,就是生命的因缘是由无明缘行,乃至生老病死,所以根源在于你现前一念的无明、愚痴颠倒,认为在生命当中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叫做我爱执。所以缘觉人他愿意去回光返照他这一念心、这个我爱执的一个相貌,消灭我爱执而成就解脱。所以声闻、缘觉同样是以出离心,但是在声闻众是偏重观察苦谛,缘觉众是观察无明,这个地方有差别。
四、菩萨种性:
菩萨种性内心当中对于六波罗蜜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广修福德、广修智慧、自行化他的法门特别好乐,这个就是菩萨种性。
五、不定种性:
就是这个人不决定,他要是遇到小乘师父告诉他小乘法,他就学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