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最大的力量就是贪欲,障碍你解脱的就是贪。
所以声闻戒法的断德,我们打开比丘戒、比丘尼戒,你会发觉: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戒法是在治贪心,三分之一以上!菩萨戒法当然也治贪,因为你也要自利利他,但是菩萨戒法更重的是治瞋心跟慢心,诸位到戒文你就会发觉:菩萨戒法对于一个菩萨、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你起瞋心、起慢心几乎是不能容忍的,治罚非常重,因为菩萨的目的是要广度众生。众生为什么愿意亲近我们呢?众生才不在乎你这个人的德行有多高、智慧有多高,就是你要对他释放善意;如果一个菩萨瞋心、慢心,让众生不敢亲近你,那他就没有得度的因缘,他在流转当中就没有解脱的因缘,那这就是菩萨的过失了,因为你的瞋心、慢心,使令他遇到三宝而不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
所以我们到了菩萨戒你会知道,在摄律仪戒当中,佛陀对一个发菩提心、成就菩萨种性的菩萨,对于他瞋心跟慢心的治罚是非常严重的。这个是在摄律仪戒里面,我们在断除烦恼方面,偏重在对治瞋心跟慢心。
二、摄善法戒:
主要是成就「智德」。在戒法当中,摄善法戒广泛讲到六度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前面的摄律仪戒是共声闻戒的,后面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二种是不共声闻的。
就是说在声闻戒你能够把自己的贪心调伏了以后,你是不是主动的去修学善法,佛陀在声闻戒里面不强迫你去接受善法;但是在菩萨戒,只要有善法的因缘现前,你有布施的因缘现前、有众生向你乞求,乃至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特别是智慧的因缘,有法师在说法,而你不到法师的地方去听法,这个菩萨是要治罪的。因为你今天发了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你的目的并不只是追求偏空涅槃,你要成就万德庄严的佛陀,你的志向是这样,所以在「摄善法戒」里面,佛陀要我们修学种种的善法,你不修学就是犯戒。
三、「摄众生戒」:
这个是成就「恩德」,就是要广度一切众生。在菩萨戒当中讲到摄众生戒有四摄法门,就是同事、爱语、布施、利行,就是说你不但是修习六波罗蜜的善法,你还要能对众生有悲悯心,在你的生命当中,曾经跟你接触过的众生,你或多或少都要给他在生命当中一些佛法、一些利益,使令众生因为你的关系而得到一些得度的因缘;假设你遇到众生因缘现前,你没有主动积极的教化众生,就是犯到摄众生戒。摄众生戒也有不同:声闻人教化众生是不主动积极的,他不创造因缘。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