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相应;初地「菩萨」亦复如是,他内心当中「恒」常跟他的五分法身相应,所以他不必假借这些事相的种种资具来供养,他内心当中就「恒」常跟三宝相应。
我们解释这个开缘的意义。三宝有二种:一个是理体三宝,一个是住持三宝。理体三宝是约内心的功德,内心的五分法身;住持三宝就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佛宝是塔庙,法宝是经卷,僧宝就是剃发染衣的这些出家众。究竟来说,我们真实归依的是理体三宝、是内心的五分法身,是我们归依的境界,我们应该要放弃妄想,要随顺五分法身,应该是归依五分法身,而不是归依妄想。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你应该是从有相的三宝而趋向无相的三宝,应该是这样子的。我去马来西亚讲《阿弥陀经》的时候,有一个居士,这个居士是学般若法门的,我在里面讲到持名的殊胜,他问我说:我们念佛应该念法身佛就好,为什么要念这个佛号?
当然这样讲是对的,我们真正归依的是法身佛;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法身的理体不是凡夫的心所缘的境界,你攀缘不到法身,我们说「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本尊相应法当中,我们所归依的境是弥陀的功德,但是诸位想到:谁代表阿弥陀佛?谁?
是佛的法身,当然阿弥陀佛法身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那是佛的法身,你能够攀缘得到吗?我们凡夫只能够在我相的境界活动,所以《法华经》上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假设我们一开始不依止佛的名号、以名号为所缘境,然后从有相行入无相行,你怎么归依佛陀?所以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生死凡夫,刚开始一定要假借有相的造作,你要强迫自己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归依,然后从有相的归依慢慢来净化内心,最后归依到你内心的真实五分法身的理体三宝。当然你已经证得初地菩萨,你的目标达到了,这些方便法门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是这个意思。
庚二、贪求名利戒二
辛一、明染犯相
前面一条戒是就着因地的施舍供养三宝;这个地方是说,当我们透过施舍以后,有「名利」的果报出现,我们也应该要施舍,对果报的施舍。这当中先说「明染」污「犯」的「相」貌,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其大欲 而无喜足 ,于诸利养及以恭敬生着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这个菩萨欢喜去供养三宝、广修福德、造种种的善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